Android,Google帝国的新基石

  今天有个朋友随口说了一句建议大家用Google Talk,我便想用一用看。很显然,我有一部Google OS的移动电话,我便不想去找网页版或者客户端的Google Talk(更不说还有很大可能被公司IT给block掉),直接打开了手机上的Google Talk,尽管之前一次都没用过。这个Google Talk直接用我手机的GMAIL帐号自动登录,而隐藏到后台的时候几乎和没有运行一样,内存占用也很少,而朋友有对话过来的时候会在任务栏和LED有提示,就像SMS一样——甚至对话界面和Android自己的SMS界面都非常类似。
CAP201007072129
  而且当我把这位朋友的GTalk账户加进联系人详细信息的时候,他的GTalk状态便能在联系人列表里显示出来;点击进他的详细信息之后,GTalk签名立刻显示在其中,而快捷选项除了打电话、发SMS和写Email以外,又增加了一个在GTalk上对话的项目。如果两个联系人都用Android手机且有长期挂GTalk(事实上这并不占多少系统资源和流量)习惯的话,互相使用GTalk明显比SMS更加省钱,而能得到差不多的便利性和用户体验。
  很显然,Android手机就像一部掌上电脑,你可以在上面安装QQ和MSN软件,但最好用、和系统整合度最高的依然是Google自家的Google Talk。GMail也是一样的情况。自从使用了Android以来,我GMail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,也开始使用以前不曾使用的GTalk。
 
  电子邮件,博客空间,IM,浏览器,文档处理……就所提供的服务来说,Google并不比微软少。Google的阵地是互联网,微软的阵地则是Windows,两家公司分别在自己的领域建成了自己的帝国。登录google.com可以一站式享受所有Google的服务(部分国家除外),而在Windows下使用各种微软的产品可以得到更好的体验。当然,Windows可以访问互联网,而微软自己的门户显然不如google.com那么强大,所以这么些年来,微软的市场已经生生被Google吃掉很多,但因为Windows的广泛应用,很多微软产品自然有着其整合度的优势,再加上Google是后来者,竞争起来自然有着先天的劣势。
  Android来了,瞄准封闭化的iPhone和落后化的Symbian、WM中间的真空——如同桑田佳佑所说,『世間に対して思いっきりど真ん中の直球』,活生生地抢下了一块巨大的地盘。Android的意义不仅仅是为Google在移动市场上赚钱这么简单,如同微软可以借助Windows推广IE、Game For Windows一样,Google也有了自己的基石去推广GMAIL、Google Talk、Google Maps这些产品。更让Google开心的是,这是桌面王者的Windows完全无力触及的一块全新领域。
  至少在WP7出来之前,Google可以得到和Apple在移动领域正面对决的机会,这有点像当年的PC和MAC之战,虽然Apple现在有当年不曾具备的赚钱的能力,Google也有当年微软无法提供的完整服务。Apple现在是内容提供商,但没有服务;Google是服务提供商,鲜有内容。究竟对决的结果会不会和PC vs. MAC类似,还真不好说。
  Apple现在靠iTunes绑架着音乐人,靠App Store绑架着用户,虽然其中一定有不少心甘情愿的人帮Apple赚钱,但可以想像,如果没有了Google,这个市场会多么无趣。
androidiphonemarketplacedistimo

Milestone:这突破天际的电池哟

我也想知道为什么这么牛逼,因为天热么……如果说使用习惯有什么改变,就是我只在需要的时候开WiFi而已,但蓝牙也一直开,都有传文件,照样刷微博,该玩的时候玩,还开着动态屏保……因为工作关系,我从不用飞行模式的
snap20100701_235321
 
谁说没打电话……当然短信也有的
snap20100701_235339
 
只是截完图往底座上一放就立刻30%了,但看这架势撑60小时总不应该是问题的,算了,充电充电

三洋电饭煲

喂,电饭煲怎么也能出现在这里?别不把电饭煲当数码产品,ZOL报价还有它呢……
 
之前用的是国产名牌三角牌。知道这个牌子还是很小的时候就有个广告,把《渴望》的主题歌改成三角牌电饭煲的广告歌……用了4年,底也烂了,内部也锈了,主要问题是不该跳开关的时候老跳,于是说服自己买个新的。
买不起象印,看了一下TIGER也华而不实的样子,在PANASONIC/TOSHIBA/SANYO里,选了最后者,一是便宜,二是同价位里内锅厚度算是出色的。PANASONIC几乎就没有500以下像样的型号,TOSHIBA同价位都是1.7mm,而三洋是2.5mm。把家和公司周围的电器商店和超市都逛过了,就是没有三洋——PANASONIC你把三洋买了就这么不注重三洋的渠道了吗?结果,还是只能网上订。不过幸亏去实体店看了一下,之前本想买京东特价的115MC,结果发现115的容量完全大出我的需求——三洋的型号编号是这样的,数字后两位是容积,06、10、15和18代表0.6升~1.8升米,对应3杯到12杯,我虽然饭量大,也就一顿一杯米而已。3杯顶到需求的极限(我有时也一次烧3顿饭),没有余量,而且似乎不会与啥空间来放蒸笼;1.5升(8杯)的则是绝对大了,于是目标重新定位为1.0升的型号。
 
三洋价格定位很奇怪,好几款1.0升的都比同系列1.5升的贵,结果一怒之下从2XX的预算提到4XX,从110MC改成110MSA。MSA以下的也奇怪,虽然有价格差,却都少了“少量米炊煮”和方便拆卸保洁板的设计,所以干脆直接MSA了。京东“在途”了一周,又怒了,到周末取消了订单订到了易迅最后一台115MSA。
 
ECJ-JH515MSA
 
照片不拍了,实物和官方图差不多。到手以后发现似乎还是大了点,蒸笼不应该考虑在内的——这种设计的电饭煲在煮饭的时候不能蒸东西,况且那口径也放不下什么盘子了。不过,至少不算太离谱,也就比0.6升的大了点点,但同样价格买0.6升似乎是可以买到更好的……唯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这个体积刚好烧两顿粥。
 
第一天定时到早上烧了一碗皮蛋瘦肉粥,有点稀,水要略少,不过还可以,关键是免照看和定时太方便了。
 
晚上烧了一顿饭,卧槽,好棒。
每颗饭粒都晶莹剔透饱满润泽,口感十足,真是太好吃了。相比于花钱买游戏机和电脑配件,这样一个改进每天生活质量的东西真是很值得。
 
话说虽然这东西标着是600W,烧一顿饭要接近一个小时,但是实际测量下来只耗了0.1X度电,把测试仪打到功率那档的话,耗电量是走走停停的,这个难道就是所谓的“微电脑控制”?我说,老式结构的电饭煲不会走走停停吧?不会的吧?要这样说的话,还会比老式的省电。我是完全不想再吃那个老式煮的饭了,也就不想去测试了。
这玩意还可以烧汤和做蛋糕,汤我肯定不会用它了(不够喝的),哪天试试蛋糕。

1000君,重开

上次买组棒是2G时代,2G就花了700大元,不过那个批次品质不错,比后来流行的2G组棒快,印象最深的就是放SD高达的片头不会卡。
后来在4G行货的卖3XX的时候升级了一下4G,然则现在4G光放游戏都不够了,别说放视频了。8G行货2XX,16G的要500,承受不起。然则发现组棒只有200出头,于是直接跳过8G,用组棒上16G海量吧。
 
SONY DSC
 
卖家号称读10M写10M,到手先插上USB线测试一下:
这是老的4G SanDisk
4g
 
这是新的16G组棒
16g
 
达不到写10读10啊?
 
不过这些人一般都是用PSP上的软件测试的。试试?
这是老4G
blackSPEED 4G
 
这是新的16G,完全超过了读10写10的速度。
blackSPEED 16G
 
出现这个结果似乎也不是不可解释的,因为一般电脑上的读卡器是直接通过USB芯片从接口进来到南桥,但是PSP似乎可以把读卡器直接接到I/O,而USB另外通过芯片来转接,这就导致了内部速度超过外部速度。这说明PSP那个USB 2.0芯片的速度只有极限8MB/S左右么?
 
换2407HC的读卡器。这下两片卡又差不多了。新的组棒被发挥出了16MB/S的高速读取速度,但是写入却掉到了5MB/S。
4G-2407
 
SONY 16G MSD
 
换卖家送的杂牌读卡器,和PSP上的测试结果又相近了。
Sandisk 4G cardreader
 
16G-Cardreader
 
说明存储卡兼容性这个问题的确是存在的……不过既然是在PSP上用,那还是以PSP为准吧。

PSP里又攒了不少灰,于是又把机器拆了清理。以前清70君的时候听家父所言用小刷子,感觉不错,相比于3M魔布的好处就是完全不掉灰掉屑。这次扫完以后,大粒灰尘没了,却发现PSP上盖内侧多了无数的划痕……喂,这可是液晶电视清洁套装的小刷子耶,你这塑料材质比液晶都娇嫩么……幸好,开机以后内部有了光线就看不出来了。
然而这次拆机,原来就开裂的上盖又断掉了正面下方的螺丝扣,我打算去买个新的上盖备用了。另外一体化的SELECT START那条按键,START单独断了出来,当然把上盖压回去以后也没差。反正1000的配件还算好买,不行的话也换掉。
 
倒是国人的普罗米修斯补丁很给力,新游戏不用破解直接玩,我在GO上玩的创造球会记录直接继承无误。无论如何,PSP 1000如今带着16GB的容量又复活了。

民族之光Ice Warrior出首测了

 
恐怕是既奇怪又在意料之中的结果:同风扇下,效能不及冰刃至尊。论规模,4×8mm热管不见得比6×6mm热管强多少,而冰刃至尊也不像山寨3那么无耻敢号称直接做掉Ultra-120 Extreme——冰刃至尊给自己的定位是接近U120E打性价比牌。那么,同为6×6mm热管配置的Ice Warrior离U120E的差距只有用设计和工艺水准来解释了。
Ice Warrior落败冰刃至尊倒是合理的结果,虽然重量增加了5%(怀疑和底座背面的那陀也有关系),但是散热面积却是Ice Warrior少了10%,这令人怀疑是焊接增加的重量。国产厂商在迈过焊接这道坎的时候,终于遇到了以前不曾面对过的压力。结果就是,几乎同样的重量,焊接版反而输了,但是焊接工艺的进步值得期待,焊接版本的未来也值得期待。
 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九州的焊接版和穿fin版的鳍片厚道完全一致,都是0.5mm。这算是世界先进水平了,Noctua是0.55mm,利民虽然只有0.5mm但因为镀镍工艺的关系,实际上反而比Noctua略厚。Ice Warrior没有看到实物,但如果可以向Noctua的镀镍工艺看齐的话,应该有望达到乃至超过Noctua的实际鳍片厚度水准。至于使用0.4mm鳍片开金手指的山寨三,在通往焊接之路上必定坎坷重重。
 
九州风神也是大陆厂商的首个焊接版散热器,在设计思路上是往旗舰去发展的,可惜因为工艺上略有欠缺,反不能如意。其实做成U12P/HR-01那种思路的轻量级低速静音散热器,顺便积累经验提升工艺,我觉得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。不过,Ice Warrior只比冰刃至尊的定价高30元,至少在产品定位和工艺制造上,民族之光的九州风神给了大陆散热器厂商一个很好的榜样。中端散热器的选择又多了一个,目送山寨三继续靠着HDT、堆鳍片和舞枪弄炮去找利民和Promitech(以后即将加入Noctua)竞争高端散热器王者的地位。

既然已经卖掉了,点评一下PSP GO

还是下决心把GO卖掉了。与其说用着不方便,不如说机器也有诸多让人不满意的地方。随便点评一下。
 
1. 游戏
这个是死穴。首先你说游戏少也罢了,但你免了光盘和包装的生产成本和渠道行销成本,至少让用户玩到实惠点的游戏吧?
答案是NO。我买了个サカつく6,外面卖6100日元的游戏,PSN卖5400日元——便宜是便宜了,但这仅限于首发。现在半年过去了,我不说中古,光说Amazon上的新品价格,就已经跌到了4500日元,而这时候PSN还在厚脸皮地卖5400。关键的是,GO用户还不能去买UMD,只能去PSN买高价游戏。
虽然苹果这个公司很值得鄙视,但至少看看iTunes的音乐价格:单曲450日元(150日元一个track),专辑1200日元,是CD正式售价的一半都不到。我完全相信相比于6100日元的UMD游戏,PSN上卖5400的话SONY和游戏厂商赚得更多。这就是SONY对网络销售的态度。网络销售的客户既没得中古买,又必须承受高昂价格,完全的没人权。
 
2. 蓝牙
这东西没有我想像的方便。和SONY的蓝牙MP3不一样,GO没有一个快速连接蓝牙的按键,也不会自动搜寻已经配对的蓝牙设备连接,所以连接一个设备就要开机按好几下。另一个比较扯淡的就是,把它作为MP3用的时候,我就没看到这屏幕自动关闭过……你真当你自己是MP4啊?
 
3. 屏幕
这个没得说,没残影,很棒。不过相比于1000的屏幕来说,似乎少了点鲜艳和油腻感。不是SHARP屏了?
 
4. 按键
不如传说中那么不好用,我觉得还可以的,键程有点短而已,大概是我手小。
 
5. 其他
我最讨厌的就是这个其他。
因为我第一次用到会出电流声的移动设备。不是耳机插上有电流声,而是设备本身就往外发出电流声。
你里面又没有AC-DC电源,你出个毛的电流声啊?你以为你是日光灯?

忘了说了,补充一个很好的东西:GO支持即时记录,其实就是S4挂起,把游戏时候的内存全部写到ROM里,下次再开的时候读取,这样在MP4/MP4和游戏机中间切换的时候很方便。

 
综上所述,再加上我已经有新手机了……不需要GO鸟。买了16G组棒,回头把1000君(大误,好像是论坛某人的ID)里面灰清一下,换张膜,嗯,再战五年吧。
过两天上16G组棒评价。
 
 
 
 

随便点评一下MOCHA JY-M2解码器

作为一个淘宝上销量很大的解码器——几乎也是国内目前能买到的价格合理的唯一解码器——却居然找不到像样的点评或评测,那么今天我来写一下。因为bing和百度都无法搜到Live space的文章,所以如果你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此文而对你有帮助,请牢记你是光荣的Google用户。
 
其实我是一个木耳。
我乍一听MOCHA M2的音质,觉得还是不错的,某些人说的分离度不足什么的我也没怎么听出来,但我用的时间比较短,而且请再次注意我是木耳。
但我对这台说好听了是国产自有品牌、说难听了是山寨的解码器印象非常糟糕。
 
死穴1:丑
这是创新的DDTS-100。
DDTS_100_c
 
这是创新DTT2500音箱套装里的解码器,就是T爷带给我的那台。图不是我拍的,小了点。
AmpFrontPanel-small
 
这个是罗技Z5500里的解码器。
T1p_VXXeNaJUxXXXXX
 
三台都是塑料壳,但是造型很现代,放在桌上没有任何违和感。
下面是国货精品,MOCHA JY-M2:
M2
 
我说,你还能再丑点么?
虽然是全金属壳,但做成一个饭盒一样很牛逼么?好比暴发户就把家里水龙头换成金的一样没品味。别跟我说放家庭影院里风格比较统一,你家庭影院不用功放蛋疼用这个?小型解码器明显是丢书房的么。何况我相信创新罗技那几个放客厅也比这好看。
 
死穴2:滚动的LCD显示
各种电源灯——显示器的,音箱的,在视线范围内常亮都不是问题。但如果它们一直在闪,不停地在吸引你的注意力,我觉得你一定会想把丫掐掉。
那么MOCHA M2就是这样一个讨厌的东西,无论输入是PCM、AC3还是DTS,它都要把输入源的信息在屏幕上来回滚动,似乎生怕你看不全。
我对这东西的态度,就是把丫转90度侧面朝我。当然,这样想用遥控器还得费点工夫。或者你可以把它放到低音炮上面、PS3背后,各种你看不见的地方……或者,你在这个饭盒上再盖块布。
这同样是个没品的设计,滚动显示能显得你技术力出众么?
 
死穴3:多此一举的音箱状态记忆
这是死穴中的死穴。
刚拿出来放MP3,觉得不对,为什么音质那么空洞?往椅子上一仰,听见后音箱出声了,明白了,自己开了Dolby ProLogicII,就是把双声道扩展成5.1的技术。
这玩意听MP3的时候其实是让音色下降了,那咱关掉它。用遥控器设定一下输出,变成STEREO,声音就正常了。
然后看部电影,解码器自动切到AC3,看起来挺好。
这时候再开音乐播放,声音又不对了——Dolby ProLogicII又开了。
其实是,不管你切到别的输入端还是在这个固定的输入端上启用5.1声道,那么解码器就会自动启用Dolby ProLogicII,它觉得你在用5.1声道音箱,那么就应该输出5.1。我草泥马。这意味着每次切换输入端,每次看完电影,甚至每次浏览完一个sample,都要用遥控器把声音切回立体声。烦不烦啊?
 
我觉得,如果你能忍受上面三个缺点,那么这台解码器或许挺适合你的。
 
这不是技术力的问题,这是纯粹的设计水准问题。一个好的设计师知道用户需要什么,如何调配手里的资源做出用户需要的产品,而不是傻傻地堆料。就像国产MP3播放器会很注意播放音质、续航时间、LCD规格这种硬指标,却忽视UI人性化、界面美观这些深刻影响用户体验的东西,那活该你竞争不过老牌进口货。
 
中国的山寨之路,还有很长要走。